关闭广告

知乎失去匿名,压力给到脉脉

市界8650人阅读

知乎不再“匿名”

“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2015年,曾经风靡硅谷的美国“匿名社交”明星产品“ Secret”在上线不到16个月后宣布关闭——《连线》杂志由此断言: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道德角度,基于“匿名”的产品都不会有未来。

而今,“谢邀,匿了”在知乎上也成为了历史。

7月7日下午,知乎发布公告:宣布将陆续下线“匿名功能”。公告中指出:作为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匿名功能的上线初衷是建立在用户开放讨论、友善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但随着互联网沟通环境日益复杂,为保障社区内的良性讨论,取消匿名功能的新版本将在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届时,用户将不能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

而对于历史的“匿名”内容,知乎“网开一面”地表示:“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


▲(图源/知乎官方账号)

在知乎公布下线“匿名功能”的当天上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拟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的管理,不得在词话、群组、贴吧等环节集纳网络暴力信息。

《征求意见稿》中还特别指出:“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而知乎随即宣布下线“匿名”的计划,也被视为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

多方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的公布背景之一,是如今在各种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上,层出不穷的网暴事件已经渐渐发展为了社会“毒瘤”,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感。近年来,先后有武汉遭碾压儿童母亲坠楼身亡、“粉发女孩”自杀、刘学州自杀等事件,这些当事人的悲剧,都被指为或多或少与网络暴力相关。因此,国家管理部门今年也持续出台了相关法规,扼制网暴行为在互联网平台的蔓延。

在《征求意见稿》中,网信办向网络社区板块、群组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平台需要“履行管理责任”;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要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提醒等设置。

与之相应,近年来国内内容平台也在如何治理网络暴力,隔离暴力信息上做出了积极探索。2022年3月以来,微博、抖音、B站陆续上线“一键防护”“一键防暴”“一键取证”等新功能;快手、百度贴吧、知乎、小红书等平台可以自主设置私信、评论权限。必要时,用户可以及时关闭私信、评论,尽量避免网暴的伤害。

6月21日,来自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的一封公开信,又进一步将知乎拉入了公众对于其“匿名”机制的质疑声中。

当日,黄渊普发布了一封“写给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公开信”,气愤于知乎上多人匿名爆料其“卷钱跑路”“花钱买奖”。黄表示将向相关部门持续实名举报周源和知乎,直到知乎改变目前的机制。


▲(图源/视觉中国)

6月22日,周源发布朋友圈回应称:知乎的匿名功能即将调整。而如今,随着知乎正式与“匿名”斩断联系,也可以说是知乎迈出了平台合力治理网暴的重要一步。

在知乎宣布将下线“匿名功能”后,黄渊普在朋友圈中回应:知乎会因为下线“匿名功能”而暂时失去一些流量,但转型步伐会加速。

知乎不能“编乎”,商业何解?

“谢邀,人在迪拜,刚下飞机,清北毕业,年薪百万,熟人太多,匿了”,类似的表述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知乎的一个经典梗。而从网友反馈上看,知乎下线“匿名”之所以迅速得到了认可与欢迎,也源于网络苦“编乎”久矣。

许多人在评论区中写道:“知乎匿名编料乱说的人太多了,这样挺好的”,“知乎你长大了”,“知乎上面胡言乱语网暴犯一大堆,早就该整顿了,强烈支持”。

此前,国家法令虽然要求网络用户注册在后台均需实名,但对于前台发帖时是否可以“匿名”并无统一标准。而某种程度上,在头部互联网平台中,知乎对于“匿名”的容忍程度几乎是最高的——只有知乎允许将ID直接显示为“匿名用户”。

那么,为何知乎长期难以割舍“匿名”?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匿名”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当发言可以藏身于“匿名用户”的马甲之下,并难以追溯ID的发帖历史时,内容也更容易变得尺度加大、情绪耸动、真实难辨。这会给平台带来更多的谈资和流量保证——而知乎便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图源/视觉中国)

某种程度上,此前“匿名”发帖也一直得到了知乎官方“半公开”地鼓励。

此前在知乎官网上,一组由7篇文章构成的“知乎产品官方指南”专栏里,一篇名为《「玩儿转知乎」系列指南 —— 匿名篇》的文章便包含其中。在这篇文章里,“匿名功能”的出发点被描述为“让知友们在自己不希望公开身份时,仍然可以满足提问、回答等使用知乎的基本需求”。现在,该文章已被删除,这组文章仅余6篇。

而过去一段时间里,许多网友也表示:如果用户对“匿名用户”的发帖内容提出质疑,知乎的投诉通道不够顺畅。在网络上,知乎的投诉处理和响应速度较慢,几乎已成为了一个半公开的“梗”。近期,打开黑猫投诉平台,与知乎相关的投诉能找到超过5000条。

在相对松散的管理之下,用户杜撰的“惊悚”故事对于平台构成了一种利好。例如在2023年1月,从知乎上发酵的“江西萍乡1888万天价彩礼”事件中,虽然后来被证明为是网友编造,但“造谣者”只是被处罚以永久封号,知乎则毫发无伤。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知乎的“水化”严重,许多娱乐帖、故事帖也被平台倾斜了更多流量,得到了优先级展示。近日,「市界」在翻阅知乎首页上的热门帖上看到,页面上大量的八卦贴,其中的吐槽、爆料几乎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展现。

考虑到近年来,知乎的商业化困局已经与B站、小红书、豆瓣等平台组成了“难兄难弟”。如何解决“内容质量、社区氛围、商业化”这个不可能三角,成为了定期便会在网络上拿出来被讨论的命题。

在商业困局之下,这些造谣成本不高的匿名发言,成为了知乎重要的流量来源之一。过去几年,知乎基本努力“踩”过每一个互联网风口,在直播、短视频、电商,以及最新的“大模型”领域均有涉猎,但成效寥寥。因此,“匿名发帖”所担负的平台扩容、提升用户活跃度的任务,成为了知乎重要的商业基础。

在财报中,可以看到知乎如今深深的“商业化”焦虑。5月24日,知乎公布了2023年一季报,季报显示知乎在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为9.94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7.43亿元增长33.8%;净亏损同比收窄70.9%至1.79亿元。

在互联网较为关键的MAU(月活用户)层面,已上线了十余年的知乎月活仍徘徊在1.024亿,与去年同期的1.016亿数据相比,增速仅为0.79%。

从财报层面看,知乎最强劲增长的活跃业务,便是其“付费会员”板块。2023年第一季度,付费会员同比去年增长116%达1490万人,带动了付费会员收入,同比增长105.2%达到4.55亿元,已占总营收的比重达45.7%。


▲(图源/视觉中国)

支撑起付费会员购买的基础,据行业内多方分析,许多便是来自于知乎的“盐故事”等从社会热门题材衍生的泛娱乐化内容。这虽然和知乎曾经的“专业”社区氛围大相径庭,但已经成为知乎重要的强心针。而与“盐故事”相伴生的,那些在知乎首页上“匿名爆料”的娱乐帖便是吸引用户持续关注和活跃的不可或缺内容之一。

而未来随着匿名功能下线,知乎要继续以何种“泛娱乐”、“门槛低”的方式触达新的人群;知乎能否如其财报中所说,靠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等新增业务撑起“第二曲线”;知乎要如何脱离“编乎”的道路走下去,或许会给知乎和周源带来新的挑战。

压力给到了脉脉

在网友得知知乎下线“匿名”功能后,许多人表示,更大的压力来到了有着“企业第二内网”之称的脉脉一侧。如果说知乎的“匿名”更多会影响到社区活跃生态,那么脉脉中的“匿名爆料”则是事关其生存命门。

“大部分互联网平台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脉脉方面对「市界」简要回应称,“脉脉必须有后台实名才可以发帖。”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刑民交叉委员会主任王贝贝也对「市界」表示:目前尚未有法律对社交平台的“匿名评论”功能作出硬性下线的规定,因此,脉脉等平台的“匿名评论”功能目前还不涉及违法问题。“《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平台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因此,‘匿名’只是相对的匿名,并不意味着‘匿名’的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在许多大厂人的眼中,脉脉已经成为了获悉行业内幕八卦的第一手信源。而“匿名爆料”作为最重要的身份保护,脉脉也可以说是吃尽了其中的红利。

例如在2021年8月发生的“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中,据脉脉创始人林凡后来向媒体透露:事件发生的一周时间里,该事件给平台带来了5%的活跃度提升。事件发生后,阿里员工在脉脉上的活跃渗透率接近了50%。

虽然在脉脉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同时,它“互联网茶水间”的属性也让企业们十分头痛。

2018年,脉脉因“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被约谈。匿名板块因此关闭了一段时间,一家共享单车公司的公关彼时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直言:“我们挺开心的。”

而对于多数员工来说,脉脉因承担着工作中情绪宣泄口的功能,“好事不会想着夸公司,坏事一定会马上发帖吐槽公司”,这也导致它的用户内容始终与恶意的谣言、负面的情绪相伴相生。这让脉脉既享受着匿名爆料带来的流量红利,也承受着虚假内容带来的巨大风险。


▲(图源/视觉中国)

林凡自己也谈到:他接到过上百位CEO的删帖请求。此前,有实名认证为“哔哩哔哩员工”的帐号称:“B站能睡小姐姐”,并被脉脉标注为热门评论。随后B站以“利用虚假用户发布、传播虚假不良言论”为由,对脉脉提起诉讼。最终由脉脉向B站赔偿8万元,双方达成和解。

由此,他也在采访中表示,平台治理是一个要不断进步的难题。近年来,脉脉不断强化着匿名功能的“实名性”。

例如2015年,脉脉的匿名发言板块要求必须进行身份认证,显示用户所在公司。2018年,“匿名”经整改后,又变为了“职言”:用户在前台有一个固定的匿名ID。同时,用户发帖时必须在显示真实姓名、所在公司、职位这三种身份之间选择其一。

2021年,脉脉对匿名ID的昵称进行了唯一化处理。“花名体系的时候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发偏负面的内容,将其唯一化后,会很微妙地掣肘一部分人持续地发负面信息”,林凡在接受采访时说。

对于匿名爆料中的信息真实性求证以及审核环节,林凡称“用户也判断不清楚真实性的,暂时没有人来投诉的,我们都会快速去找朋友验证一下”,此外,“公司还有一个上百人的审核团队,每一条内容的发布都将由人工审核。”

不过与此同时,匿名爆料既然是脉脉的生存之本,便也构成了其风险的双刃剑。当爆料让企业负面舆论被不断放大后,脉脉的商业化之路也走得颇为艰难。

林凡曾坦言:公司每次开会的时候,广告、招聘的负责人跟职言的负责人都要打架。广告部门认为,因为职言板块的内容,广告主都不投预算了;招聘业务负责人则会抱怨,“那边公司HR在招人,但平台上还有很多负面,这让他们怎么招?”

凡此种种,近年来困于商业化的脉脉也在极力摆脱“爆料平台”的标签,不断向招聘平台转型。据公开资料显示,脉脉目前的营收构成分别为招聘、广告、会员,所占比例从2020年的“1:1:1”变为2022年的“3:2:1”。2023年初,脉脉成立了全新的业务品牌“脉脉高聘”,计划“3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目标要超过猎聘,成为中国市场的头部大品牌”。2023年3月,林凡透露招聘业务占比已经超过了50%。

而承载着匿名爆料的“职言”功能则在不断被脉脉弱化。据「市界」观察,如今脉脉首页的“职言”已经替换为圈子,“职言”降级进入了二级菜单。这也意味着脉脉试图将匿名讨论的范围控制在圈层内部,而非公域空间。

不过,如果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脉脉有朝一日真的失去了“匿名爆料”的核心功能,也势必将失去其最重要的竞争能力。毕竟与其它招聘平台相比,脉脉还存在很大差距。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BOSS直聘月度独立设备数为4174万台,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在1900万台左右,猎聘在790万台。而脉脉的月独立设备数,仅仅是432万台 ,数量仅为排在“队尾”的猎聘的一半。

作者 | 李丹 张继康
编辑 | 李 原

运营 | 刘 珊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长安三万里》火了,但王微依然讲不出一个好故事

首席人物观 浏览 9785

特斯拉充电标准再获强力支持 美国肯塔基州将其定为硬性要求

财联社 浏览 11627

黄金成压舱石,美联储数次阻止中国运回黄金后,事情突然有新变化

趣看热点 浏览 26555

叙利亚总统会见普京后称"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

新民周刊 浏览 38565

最近大火的静奢风真高级!谁穿谁时髦

LinkFashion 浏览 9220

怎么打扮更显贵气体面?这3位老牌"女首富"有办法

小陈聊搭配 浏览 11191

深圳街头偶遇理想MEGA,车友:实车看着不错,车身姿态是真稳!

饭后闲聊会儿车 浏览 7506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水貂和猫等动物对新冠病毒高度易感

趣看热点 浏览 1014722

泽连斯基将访问土耳其 与埃尔多安会谈

参考消息 浏览 10808

噩耗!52岁知名歌唱家李海鸥病逝,19年确诊癌症

裕丰娱间说 浏览 12364

纳达尔战胜塞新星 晋级阿卡普尔科赛八强 继续向赛季首冠靠近

趣看热点 浏览 27315

韩媒:因违规收集用户信息被罚1000亿韩元,谷歌、Meta不服裁决提起诉讼

界面新闻 浏览 10352

台湾5万吨菠萝卖不出去,民进党当局上上下下急得跳脚

趣看热点 浏览 122276

韩军方称朝鲜疑似发射洲际导弹 是今年以来第六次

环球网资讯 浏览 12047

赵丽颖首晒与儿子合照 想想搂着妈妈对镜自拍

网易娱乐 浏览 10426

国乒梦之队!大满贯首日6战全胜,王曼昱惊险,樊振东陈梦横扫

天涯沦落人 浏览 8315

张柏芝现身巴黎受追捧笑容满面 生图状态引争议

缘木不求娱 浏览 13680

温州市区一栋住宅墙体内发现巨大缝隙 宽度近20厘米

环球网资讯 浏览 70941

安徽男女被人按头拜堂 知情人:男女双方均为残疾人

上游新闻 浏览 84566

朱桢二胎得子取名Jerry朱桢发文官宣Jerry的到来,晒甜蜜合照

趣看热点 浏览 18285

北约峰会将举行 立陶宛设防空导弹指向俄和白俄

环球网资讯 浏览 10579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2,版权所有 qukanredian.com
沪ICP备20002587号-1